文化基礎設施
康樂及⽂化事務署管理⾹港所有公共康樂體育和⽂化藝術有關設施,包括博物館、⼤會堂、⽂娛中⼼等。⽬前全港所有的場地最早建於1962年,最新的在2014年落成。以硬件為主導的⽂化發展策略下,近年發展的包括西九⿓⽂化藝術區;東九⿓⽂化中⼼(預計於2022年建成);2019年開始規劃、預計2026年落成的新界東⽂化中⼼。其中不乏由世界級建築師設計,並配備最新舞台設備的劇場和設施先進的展演空間。行政長官在其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文化藝術的部分提及將在東九⿓⽂化中⼼採用先進的創新科技,包括全方位的電腦舞台設施和執行系統,為藝術家和藝團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國際藝壇的地位。
新媒體軟件的應用:HKCC-AR ⽂化中⼼時間旅程
⾹港⽂化中⼼在 1989年落成,是昔⽇九廣鐵路尖沙咀⽕⾞站的原址,1978年拆除後建成為⽂化中⼼,⾒證了⾹港的過去,乘載了市民的記憶。2019年,在⾹港⽂化中⼼(HKCC)啟⽤三⼗周年之際,進念與 AR 技術的專業⼈⼠合作,開發擴增實境⼿機應⽤程式,配合聲⾳景觀系統(Soundscape System),⽤最新的科技描繪當年九⿓⾞站的聲與景。
HKCC-AR時間旅程應用程式介面。
圖/進念‧二十面體
節目和人才培訓:舞台與技術實驗室
進念「舞台與技術實驗室」系列已舉辦三年,透過展⽰、交流及培訓三個⽅向,探索前沿舞台科技,展⽰⿊盒劇場的多樣可能。觀眾⾛進劇場,在同⼀個空間,同⼀段時間欣賞舞台上的表演者,跟舞台燈光、⾳響、多媒體效果互動,經驗⼀場現場演出。劇場演出除了台前演員,舞台技術更不可或缺,⽽整個舞台空間(建築)本⾝就是藉由技術⽽合成。科技和多媒體設計等領域不斷發展,這些視聽⼯具和科技,不單單應⽤在「平版」的維度,劇場就提供了⼀個「現場」的環境 (空間),去盛載、探索、結合各種創意和科技的可能。「舞台與技術實驗室」為表演藝術範疇相關的技術供應者及參與者建⽴交流平台,引領舞台科技的應⽤技術。
2017 年進念「舞台與技術實驗室」與西九⿓⽂化區Freespace合作,聚焦「聲/光/間」,將聲⾳景觀、機動裝置、投影與燈光和鏡幕製作技術注⼊表演藝術領域。⾹港⽂化中⼼劇場被改裝成實驗場地並裝置四⾯鏡幕,透過環迴鏡⾯的無盡反射,試驗劇場空間的可能。
藝術家利用環迴鏡⾯,打破空間的局限。
圖為《形體實驗》(2017)劇照/進念‧二十面體
利用科技打破時空及地域界限,實現雙城同步現場演出。
圖為《Z/Z雙子實驗室》(2018)劇照/進念‧二十面體
2018年舞台與技術實驗室與蘇黎世藝術⼤學(Zurich University of the Arts)合作推動兩地藝術教育「Z Innovation Lab」,成⽴Z/Z雙⼦實驗室,世界⾸次兩城同步現場演出,打破時空及地域界限,⽬的為培訓兩地學⽣在舞台科技上的運⽤與發展。實驗室融合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3D聲效和虛擬⼈物型態技術,創造聲景光影空間重現覺世⾹港遺⾳《瞽師杜煥》。
2019 年「Z Innovation Lab 舞台創新實驗室」繼續探索舞台科技與劇場與建築空間的關係,探索劇場未來─運⽤劇場新技術演繹遺世板眼《爛⼤⿎》,開放讓公眾參加的「舞台與技術⼯作坊」及「HKCCAR ⽂化中⼼時間旅程」,以及為舞台技術從業員及專科⽣⽽設的「專業應⽤系列」。
以先進的舞台空間和音效呈現遺世板眼絕唱。
圖為《爛⼤⿎》(2019)劇照/進念‧二十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