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藝術,兩者都被看作是改變世界的工具。被應用在藝術中的科技,挑戰我們的感官認知的極限,超越常識和邏輯,這就是創造力與科技一起作用力量。
節錄自進念‧二十面體於城市文化交流會議2019發表、由胡恩威及劉思編撰的研究報告
《科技介入藝術─新科技與城市生活:文化發展的新機遇與挑戰》
全文將分三部分刊載在進念劇季網站,本文為第一部分
科技與文化的關係是什麼?
新科技為文化發展帶來哪些新的機遇與挑戰?
科技是工具,還是人類自身的延伸?
同樣的討論在每個年代都會出現,關鍵是科技發展到什麼⽔平。今天我們所⾯對的挑戰是科技與⽂化到了⼀個重新融合的零界點,在此時提出這個命題,我們須要建⽴起新的知識框架,並⿎勵年輕的⼀代成為跨界的⼈才。從現在開始,⽂化和科技的發展所服務的不僅是為個體的存在,⽽是實現⼈⽂關懷的廣泛性。
藝術創作需要借助材料、⼯具、媒介和技術,科技為藝術的表達不斷提供創造性的⽅式。隨著科技的發展,藝術家可以⽤的創作⼿段就越來越多元,⽤最新的媒介材料與最精良的技術來實現他們天⾺⾏空的創意。藝術家關注⽂化歷史和宗教,同時也像科學家⼀樣,研究材料媒介和⼯具,並將研究成果轉變為藝術作品,並且不斷的挑戰創作⼿段和觀看⽅式的極限。
從⼗五世紀油畫被發明,到 1836年便於寫⽣與攜帶的管裝顏料才被發明,這整整經過約兩百多年。現在,每天都會有新的科技產品發布上市。藝術家的創意以及他們的創作⽅式、技術與形式也以同樣以⾶奔的速度改變著。
舞台是綜合的藝術,包括空間的營造、光、聲⾳、表演藝術等,是跨學科的⽂化實驗場。新的科學技術對舞台藝術的影響巨⼤。回顧劇場發展史,可以發現舞台技術的發展主要原因包括應劇場形式演變和隨著科技進步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技術。
希臘時期,劇場由⼭坡和⼭坡下的平地組成,接著發展出羅⾺圓形劇場等。⽂藝復興時期和伊莉莎⽩⼥王時代的劇場形式有了顯著的進化,亦為現代劇場的原型。1920年代到3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劇場運動開始在各種空間中演出,劇場空間衝破了原有的框範,劇場形式從此⾛向多元化。
希臘劇場為了表現神⾃天降,劇場更⾐棚頂上設有吊⾞,使劇中的神能上升和下降。⽂藝復興時期創造了鏡框式劇場,主流形式,舞台技術也為其發展需求不斷進步。為了配合舞台布幕的呈現⽽有了許多機械裝置,如⾶⾏器、更換佈景的裝置、表現海浪的裝置等。在⽂藝復興時期發明了鏡框式舞台之後,過去⼀世紀快速的科技發展所創造的新的⼯程技術與材料,更加速舞台技術的發展進步。
19世紀發明的煤氣燈,能產⽣⽩亮勻稱的燈光,取代18世紀前使⽤的油燈與蠟燭;愛迪⽣發明的電燈又⽴即取代了煤氣燈。20世紀,阿道夫·阿⽪亞(Adolphe Appia)的理論與實踐豐富了燈光在劇場的運⽤。從此舞台燈光除了可以提供照明效果之外,還經由光影的效果來突顯演員的表演,並配合劇情發展塑造不同氣氛。
⼆戰後,劇場藝術家進⼀步希望運⽤燈光來直接創造形象,使燈光的涵義變得更為寬廣,它不再僅是照明的⼯具,甚⾄演進為幻燈機與電影放映機。約瑟夫·斯沃博達 (Josef Svoboda)發展出投影技術,對運⽤媒體演出的發展有很⼤的貢獻,為觀眾、導演、劇作家提供了新的劇場遠景。
在 1930 年代錄⾳錄像設備被發明前,劇場內的⾳樂只能是現場演奏的。1980 年電⼦科技的發明使舞台聲⾳影像的製作和呈現⽅式發⽣巨⼤改變,不是當場產⽣的聲⾳被帶⼊劇場。得宜於⾳響等硬件的技術和製造⽔準的提⾼,觀眾在劇場中能通過聽覺獲得更豐富的感官體驗。
舞台科技是包羅萬象的,聲光⾊形以及機械、材料、器具、控制設備等等。根據不同表演的環境條件,不同表演的劇⽬,使⽤恰當的技術創造特定的藝術效果,讓舞台科技真正為表演效勞,是科技介⼊舞台表演藝術的最終⽬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