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取錄自《溫暖人間》第602期,由范夏娃撰寫
自2007年進念‧二十面體首次以多媒體形式將《華嚴經》帶上舞台後,今年十月及十一月,新節目《華嚴十方》及《華嚴》音樂會,將帶著最新的Arts Tech科技登陸香港文化中心,引領觀眾們進入沉浸式的華藏世界,體驗佛法的莊嚴之美。
上半部分:當廣東南音遇上佛法 ► https://zuniseason.org.hk/z-live/immersive-experience-of-hua-yen-1/
《華嚴》音樂會,「以音說法」,融入南音說唱「心」與「光」。演出的樂手/歌手包括:孔奕佳(鋼琴)、何怡安(敲擊)、林灒桐(彈撥)、彭康泰(笙)鄭丞泰(洞簫/笛子)、陳彥廷(演唱)、蘇楚欣(演唱)及徐希臨(演唱)。
現場重新演繹的《華嚴經》劇場經典曲目包括:
《一、心》 One‧Mind
《無、音》 No‧Sound
《心如工畫師》 Minds as Skillful Painter
《十方一念》 The Ten Directions Are But One Thought
《禪歌》 Song of Meditation
《華嚴十方》(南音) Hua-yen Buddhaverse in Naamyam
《明報》記者石琪於2007年的報導中,這樣描敘《華嚴經》的演出:「我最欣賞幾段唱頌,于逸堯作曲編曲出色,配合着聲、光、文字與移形換位。改編民間小調,採用經文的《心如工畫師》,陳浩峰唱得有紋有路。《華嚴四十二字母》,非常獨特。《十方一念》則像流行曲般動聽。」
這次為《華嚴》音樂會和《華嚴十方》表演南音的,是一支來自香港演藝學院的年輕樂團 — 伍人粵Band。這是一支廣東音樂樂隊,旨在於傳統的基礎上,以大膽創新的表演方式來展現音樂。五位成員均為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及畢業生,成員各專不同音樂風格,而第一次與進念‧二十面體合作,就被委派創作與《華嚴經》相關的曲詞,幾位成員又有何感想呢?
負責說唱和寫詞的楊健平表示:「南音是一種比較市井和草根的文化,是近年才被搬入音樂廳和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次被邀請來與《華嚴經》內容配合,事前真的沒想過可以這樣組合,結果出來的效果也挺有趣的,感覺真的被帶入了佛教的意境裏。在我唱的時候,整個人都沉浸其中,深入感受,到最後有一種心平氣和的感覺,很奇妙。」
負責笛簫演奏的馮啟思,大學時期曾參與過香港中文大學的一次南音發佈會,從此被南音的現場表現力及趣味性所吸引,因此愛上這種小眾音樂。這次首度與進念˙二十面體合作,她直言創作過程充滿新鮮感。而負責彈奏阮的成員吳百燊,則為南音的「不確定性」所著迷,覺得越玩越豐富,越玩越想繼續探索。「我很喜歡南音的一點是,雖然每次唱的和彈奏的都是同一段音,但每次演出的效果卻都不一樣。這種交流的感覺真的很好。有時候說唱者會即興改變唱腔或唱詞,我們伴奏的就要臨場『執生』救場,雖然驚險,但也正是它好玩的地方,得到的成就感反而比一場完美的演出更大。」
南音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一種以廣州話表演的傳統說唱音樂,始於清朝末年。在結構上,一篇南音多數由幾個段落組成,每一段都有起式、正文和煞尾。通常都是從慢板開始,再逐漸加快。但一首粵曲之中,板式非常多變,全曲夾雜著很多不同的曲體,有流水南音、木魚,中間又加入說白等,說唱時的速度也變化多端。早期的南音並沒有留下錄音,直至1975年,音樂學者榮鴻曾為了研究演出場合對演唱者的影響,在上環富隆茶樓重建了一個傳統的演出場合,安排瞽師(盲人樂師)杜煥(1910-1979)錄音,才保留了一些珍貴的錄音檔案。而杜煥也基本上是香港最後一位由傳統方法訓練出來的南音藝人,他的「煙屎喉」唱腔已成絕響。
【正念Arts Tech劇場】系列
正念沉浸體驗《華嚴十方》 2022.10.7-9, 14-16, 21-23, 28-30 (五-日) 11am / 5pm / 8pm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以音說法《華嚴》音樂會 「一.心.無.音」 2022.11.18-19 (五-六) 8:15pm; 11.20 (日) 3pm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