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被譽為群經之王,是中國華嚴宗的根本典籍。《華嚴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於菩提樹下初成正覺首次宣講的佛法。在蓮花藏世界海中,會集一切世界的菩薩、十方眾神、天龍八部等,佛陀首先展示佛境界不可思議的莊嚴華麗,繼而講解微妙甚深的緣起之法,以及轉凡成聖、菩薩修行成佛的階段。
然而《華嚴經》並非以語言音聲演說,佛陀以全身放光啟示與會的菩薩及天人神主等,再借普賢菩薩透過語言、文字、象徵等種種方式來演繹,後來由龍樹菩薩於龍宮取得。《華嚴經》其實是佛陀於「海印三昧」定中示現的無上法,「海印」是以譬喻表示佛陀覺悟的內容,即所有時間和空間的一切現象,都同時呈現,如大海在風平浪靜時,天際眾星,無不印現。在佛陀心海中,一切萬有,悉皆印現。這亦是宇宙人生的實況:物我一如,萬象即一。
在佛理方面,《華嚴經》影響巨大。《華嚴經》提出「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強調人生的一切現象,無非都是源於眾生「心」。「心」對宇宙現象進行區別,因而就有看來是千差萬別的萬事萬物的存在。煩惱與菩提、主觀與客觀,都是依「心」而創造,因此只要「心」改變,世界就隨之而改變,當我們「心」清淨,世界也清淨,當我們「心」污染,世界也污染。
《華嚴經》展現了大乘佛教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的宇宙全體精神,開展宇宙廣大和諧的精神,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經典。人世間處事往往立足於相對面,華嚴世界則打破對立,展現人和宇宙構成互相呼應的整體和諧性,打破人與宇宙的互相對立,時空不再是障礙,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分別消失了,超越了不同維度的空間,令心靈突破障礙,進入一多相容,廣狹自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