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演出將分為兩個不同場次,一個是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舉行的《華嚴十方》,另一個則是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的《華嚴》音樂會。前者是小型且私密性較強的沉浸式多媒體體驗,後者則以現場演奏會的形式進行,但兩者都加入了廣東南音的元素,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對此,導演胡恩威表示:「這次我們邀請了本地樂團伍人粵Band,他們將用南音的方式演繹《華嚴經》的一些基本理念。之所以選擇南音,老套點講,因為『觀音』和『南音』都有個音字。再者,廣東話與佛教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南音曾幾何時也是廣東地區娛樂的重要模式,以前多用南音講《水滸傳》等故事,這次用南音講佛法,也許會有很特別的化學作用。希望以此給未接觸過佛法的人,有一個簡單的入門及理解。」
說起南音這項用廣府方言說唱的曲藝,可以說是中國傳統音樂和口傳文學重要的文化藝術遺產。其中地水南音多由盲眼樂師演唱,男性稱為瞽師,女性稱為瞽姬或師娘。二十世紀初,地水南音在香港十分流行,主要表演場所是茶樓、妓院,到了60、70年代,電台電視廣播流行,改變了娛樂表演模式,傳統演出場合亦逐漸消失,地水南音才逐漸衰落。那麼,究竟這些與南音相關的歷史,又與進念˙二十面體有著何種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