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見到老師們滔滔不絕地在課室裏傳達學問,年復一年,不難想像他們需要面對那種所謂重複的痛苦。他們冀望的自我感動,大多只能營造在同學回饋的感動上 。於是同學不論是真是假作出感動的姿態,老師們就可以感動地圓滿了教育的表層意義。傳統老師同學的關係就確立起來。現代的同學們好像根本就不吃這一套。感動是婆婆媽媽的事。老師是演員,戲不好看,戲演得不夠好,自然無動於衷,沒有需要有甚麼反應。老師學問上沒有發展,又不懂互動的話,那就更各不相幹,自己顧自己了。再不就是自己主動,出題目給老師,看他如何互動;這種行動馬上又讓社會認為反動。其實,重複只是一種概念。時間空間不斷流動,客觀來說,沒有甚麼叫做真正的重複,有的是缺乏自覺自我提升的溝通。
在傳統劇場裏,觀眾們並沒有像在課室裹那種被強制入座的情況,因此和表演者有很不一樣的主動被動關係。因為是買票對號入座,所以自然用心對號進入感動的經驗。他們對表演者重複或缺乏自覺的溝通與否大都漠不關心。因為舞台是逢場作戲,劇場是心理治療,感動是為了發洩,一切就如一種消費交易。在挑戰傳統的劇場裹,這些關於自覺和自我提升的問題就會不斷被提出,這些問題大都不知不覺地成為主題。到了又知又覺時,劇場的深層意義就開始發揮。感動的意義重新訂定,感動的面就更廣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