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兒童劇的定位不是做迪士尼式的故事,而是希望結合教育和知識。」胡導演稱,疫情蔓延,大家體會到了「病毒」的存在,《Soundscape魔笛》希望通過《魔笛》這個故仔,讓家長和孩子認識到人的「貪嗔癡」病毒。
「香港的教育強化了「貪嗔癡!」他稱,香港家長注重考試成績,忽略德育,構成了一些奇怪的現象。他舉例說,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優異的被稱爲「狀元」,「中學考試成績好不會是『狀元』,這是濫用(Abuse)了『狀元』這個詞匯,潛移默化之下造成很多道德問題。」
「希望能夠給予小朋友基本的觀念。譬如,追求成績好是否一種貪?成績好是絕對還是相對?」他指出,有些家長花很多錢讓孩子上國際學校,在社會上也普遍存在炫耀讀名校的風氣,「這是虛榮,推動了『貪名貪利』的風氣。」「說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綫,其實根本不需要設定起跑綫。」他稱,在德國,學者和技工享有相同的社會地位,但我們設定了很多的價值觀,家長推使孩子從小跟隨這些價值觀奔跑。「很多香港人不開心,因爲他們從小就要老積,做大人。如果讓小朋友早些知道這些基本觀念,就不會受人操控。」
「香港有錢到好凄涼。我們的社會纍積了很多財富,就好像一個越來越胖的人,不懂得把脂肪變爲肌肉,因而又胖又鈍。」他表示,香港沒有善用財富於基建和社會共富。「像『劏房』這樣的事情是不應該在香港這麽富裕的社會出現。」胡導演稱,在消費主義的催化下,增加了人與人競爭,人與人的信任和互相尊重逐漸消失。他談到最近觀看的紀錄片《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Mishima: The Last Debate),記錄了日本文學巨匠三島由紀夫一九六九年與東大左翼學運青年的一場「世紀大辯論」。他稱,雖然這是極左與極右的政治辯論,但在他們的言語中,還有互相的尊重。這場辯論體現了「和而不同」。「互相尊重是基本道德,但香港失去了這一點。我不喜歡你,你講的就是錯,極力要求對方講和自己同一立場的話。」他稱,並沒有絕對的善和惡。和而不同,互相尊重討論不同的見解,這是基本道德。胡導演說,展望將來,未來劇場會加强與社會互動,營造新的選擇——非消費的選擇。
加強對小朋友的道德教育也是他心之所繫,他稱,弘法應由幼兒開始,讓小朋友感受為何要念經,要修心。早些讓小朋友知道,他們就不會容易受大環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