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生死故事 渗入佛家生死观
胡恩威想到香港人受根深蒂固的物质主义和消费文化影响,普遍人觉得死亡是遥远的事,关注死亡并不会带来即时回报,于是「到死至算」。人人都要面对死亡,他认为香港社会需要有多一点的思考: 「生为何来,死往何处去? 」,认识生命的意义和如何接受死亡。他说佛教的生死观比其他宗教更完整,和重视死亡。
佛家说「照见五蕴皆空」观念,只要色、受、想、行、识五个构成人的元素缺少一项,生命即不存在。五蕴不离于「缘起法则」,依着时空的因缘不断变化、组合。因此,生命现象是虚而不实,暂时而非永恆的。明白人生无常,对未来生有了定见和规划,透过修行去从生死苦中解脱出来,就能够坦然面对死亡。
《香港生死书》的宣传简介文字直说: 「在香港这个对死避而不谈的舞台,我们都要在台上谢幕。舞台就在这,今天有谁上台献丑?」胡恩威相信在舞台、剧场讲述生死,会比看电视、电影或视频更有冲击力和真实感。曾经意兴阑珊,想过把进念解散的他直言,剧以载道,讲人生哲理和佛理的智慧,让他重新发现剧场「生存」的意义。
《香港生死书》由26个人和动物的生死故事拼凑而成,由A至Z编排,故事都是他的个人观察、感悟或针砭时弊——收到新生命降临的喜讯,突然传来亲友离世的消息,问米与死去的人沟通,成胎多久才算是生命?在家中离世和在医院离世有何不同? ………胡恩威说段落式的编排正是人生写照,我们的经历都是一个又一个的片段。加入了动物,因为很多人是从饲养竉物而接触生与死的课题,佛教所讲的轮迴也牵涉动物。
故事表面轻松过瘾,实质挟带严肃的政府倡导讯息。在创作这剧的过程中,胡恩威和创作团队做了不少资料搜集和研究
他说香港有关死亡的法例和政策都没有与时并进,也欠缺创意。「禁止民众在家由摆放先人骨灰的法例有近百年历史,既然土地不够,何不变一下? 」他提到在日本有人创出节省空间的地下骨灰龛,先人的家属可以租用像卡拉OK的房间,在房里按掣即有机械臂把可先人的骨灰运到,供亲人进行祭祀仪式。
新生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