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心經即是巴哈》分三部分。四月在大劇院聆聽唱誦與冥想,感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百六十字智慧;五月劇場抄經 、禪行;還有網上節目:《進念身心實驗室–認識身體》及《心經即是巴哈》劇場影像版。胡導演說,希望《心經即是巴哈》給與觀眾是全面的體驗。觀眾到劇場觀看節目,參與活動前後,可以參與線上工作坊,體驗呼吸與身體的關係,認識身和心的關係,亦可以隨時重溫在劇場的體驗。
這兩年,香港的社會運動和新冠疫情帶來很大的衝擊,胡導演說:「抄經眼手並用,能讓參與者體驗平靜、自在,有機會認識自己。」他稱,抄經比滑手機好,手機的訊息帶來焦慮,情緒容易被操控。現在很多訊息難辨真假,新聞都是有絕對的立論,不是開放性的。「現在的新聞不是色即是空,而是色即是色。」他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運用在日常看事情。《心經》不是指沒有標準,而是標準之下有很多因素影響。」
作為跨界多媒體劇場先鋒,胡導演運用劇場伺服系統,將聲音、燈光、投影、追蹤技術結合一起,塑造沉浸式劇場,讓參與者有身心體驗。「我們要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所用。」他稱,一般人用科技帶來感官刺激,他則在想,如何把科技與佛法聯繫起來。他舉例,譬如音響,可以有滲透性,可以攝心。「就如『觀音』,以眼睛看到聲音。聲音與空間有關,這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經即是巴哈》演出時,觀眾不僅看到台上演員演出,而是有機會參與互動。兩分鐘可以念完的《心經》,被拆開九部分,以「九因歌」的概念,用九個音樂作品,幫助大家記得。他特別強調,這次是觀眾一起念誦而非唱誦《心經》。他解釋,唱《心經》可能會集中在音調而帶動情緒的起伏,念誦則會令人平靜。他希望這樣的安排能幫助參與者背誦《心經》。「書是心外物,背經是入心,把經文記在心内了。」胡導演説起,以前的教育訓練記憶,現在資訊在網上都能找到,教育不再注重記憶,「記憶的廣度不同,思維和情緒都不一樣。現在年輕人的思維深度因此淺了,成為跳躍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