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念曾實驗劇場

悲劇的誕生(成渝國際戲劇雙城記巡演)

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 大劇場

2024.9.14-15(六-日)7:30pm

榮念曾實驗劇場

悲劇的誕生(成渝國際戲劇雙城記巡演)

誕生的悲劇,悲劇的誕生。

 

一場對尼采與華格納的關係,一段猶如哲學和藝術戀愛的審視。嘗試將視點抽離於主體,浸淫在眾多可被替換、相互理解之概念的行動當中,解構這段關係。在信仰崩解以後,換來的又是什麼的誕生?

 

「我退後一百步,試圖解構尼采與華格納,那是哲學和音樂在戀愛吧。他曾經崇拜他,然後厭惡他,崇拜與厭惡就如飯前和飯後。他仍試圖在多重噪音裡找到自己的聲音,然後戲劇性淡出彷彿是宣布眾人神話之終結,也是他個人神話的開始。」

—— 榮念曾

 

此音樂作品於2024年由進念.二十面體委約,部份費用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轄下的「CASH音樂基金」贊助。

  • 創作團隊

    +-

    • 藝術總監、導演及設計

      榮念曾

    • 特邀演員

      康博能劉曉義呂廷安松島誠

    • 演員

      蔡雨田竺諺民任家樂

    • 音樂

      許敖山

  • +-

    《悲劇的誕生》是繼《驚夢》的五年探索以後,榮念曾藉「悲劇」重新展開對關係、藝術的劇場實驗。從這位深遠影響二十世紀哲學發展的德國哲學家,到當代的觀眾語境;從他曾擁抱、繼而唾棄的華格納歌劇,到試圖重構音樂邊界的噪音音樂,榮繼承其極簡劇埸設計「一桌二椅」的運用,借此建構跨意識、跨世代、跨文化的對話平台。

    「…呈現出靜止的「特里斯坦煉獄」之感…(作品)結束是神秘的,就像生命一樣美麗非凡。」

    ── Ken Ueno(作曲家、歌手、聲音藝術家、羅馬及柏林獎得主)

     

    「這是當下消費娛樂的劇場文化所缺乏的,也恰恰正是榮氏所追求的。」

    ── 黃璐(南方都市報記者)

     

    「…(《悲劇的誕生》的)每一個畫面都可以拍下來…它的形式感非常強,就是想讓我記住。」

    ── 顏峻(音樂家、詩人及聲音藝術家)

     

    「情感卻徘徊在靜默與強大聲音對比中,尤其那女高音的詠唱,讓人感受到榮念曾那對生命至高境界的仰望。」

    ── 馮美華(艺鵠創辦人、香港視像藝術先驅、藝術教育家)

  • 導演創作筆記(榮念曾寫於2024年7月)

    +-

    對一般大眾來說,來自19世紀的德國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或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都是遙遠的名字。但是他們遺留下來的音樂和文字,卻為我們認識西方如何解讀藝術與哲學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至於他們兩人之間的瓜葛,則無關重要。我在幻想這兩人本來就應該是同一個人。音樂家本來就應該是哲學家,而華格納也可以是尼采,或許就這樣故事就開始了,兜兜轉轉矛盾了百年,一分為二,二合為一,造就了今天我們的舞台。

     

    我看見華格納站在舞台前端邊緣,他面向舞台,見證舞台上發生的事。忽然華格納發現舞台上都是他曾經創造的人物。有些角色接近節奏,有些角色只是音符,或閃過姿勢。我看見尼采同樣也坐在世界的邊緣,面對世界。他用心審視著面前發生的現象,包括舞台上的現象。我發現他眼中的世界,只有他自己的現象,或許在評論節奏,或許在挑戰理論,抑或只是一片虛無。

     

     

    然後我看見華格納被關在他自己創造出來的籠子裡面,籠子四周遊走浮現著的是所有他創作的人物;他被這些角色們作祟地包圍重重。他成為這些人物的奴隸。之後沒多久,我看見尼采,他也被封鎖在他自己創造的文字監獄裡。監獄的四周包圍遊走著的是所有他討論過的藝術家、哲學家、思視家、革命家諸子百家,他繼續好整以暇從容不迫自言自語。但他何嘗不知,他早已淪為這些人物的終極奴隸。

     

    《悲劇的誕生》演出共分兩部分。上半部是對華格納的「崔斯坦和弦」(Tristan chord) 的解構。下半部劇場由華格納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中崔斯坦的詠嘆調開始,深入探討了哲學與音樂,以及希臘神話奧林匹克山上的太陽神與酒神之間的糾結,展開藝術家們永恆對自己困境的詛咒。這就如我對一桌二椅的執著。

  • 票務

    +-

    門票現已於中演票務通網上公開發售

    正價:CNY1,080、880、680、480、380、280、180

     

    詳情及購票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