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進念創團劇目《百年孤寂》,不是改編馬奎斯的小說,而是根據小說裏面關於人生、旅程、時間、空間、歷史的片段和記憶組合而成的一個舞台經驗。演員在舞台上由左至右,循環不息,以引路人、觀察者、探索者等不同身份的肢體語言,抽象地、具體地演繹百年孤寂,演繹人類歷史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進念四十年集合不同香港年輕音樂家及演員,共同創造一個既有進念傳统也有進念創新的舞台旅程。
榮念曾胡恩威
胡恩威
劉曉義
于逸堯
胡海瀚
《百年之孤寂》是進念極具代表性的經典系列,自1982年《百年之孤寂第一年:神奇旅程》的序幕拉開,一直延續至今。系列承載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同名小說《百年孤寂》的思想意識,在集體創作中以「方向」和「行動」為主要命題,將書中傳達簡煉成三個基本精神:對語言的喜好、現代人對科技的著迷,以及對愛與死亡的看法,傳遞人生獨立於世,卻又與前人與後來者牽連一線的寓意。
《百年》系列中,舞台上參與者川流不息,鍥而不捨,從一而終,由左至右,在途中,在上路。在路途裡,「方向」和「行動」是命題;「指」和「望」是字彙,由此發展而成的舞台片段:墾荒、婚禮、遊藝、祭典、示威、喪禮、革命等相互穿插,編織成一段段眾生旅程。
1982《第一年:神奇旅程》,創作者長達3.5小時在舞台上的無盡大地開荒、繁衍、播種歷史的種子;1984《第二年:往事與留念》呈現生生不息經歷生死劫難的儀仗隊,在漸變的環境中堅持在舊路行進,又在當中有所領悟;1985《第三年:長征》是對歷史、社會的詮釋,帶入神話反思香港、中國、世界的共同命運;創作者嘗試在1987《第四年:拾月》這個實驗室反映香港的生活,從個人、群體的忌諱中印證我們所在的環境與我們面對的問題;1989《第五年:最後光景》在露天的環境中表現刻不容緩的抗爭與革命,突然的傾盆大雨也讓這個被判處百年孤寂的種族和自然做著抗爭。
1990《第六年:絕色》解開大千世界萬千色相的纏綿悱惻的堅持和希望,前面的人如何向走在後面的人負責,每個人都經歷了領導和隨從的位置;1992《第七年:海市蜃樓》是一場關於「獨立」的探索,獨立的時候,感覺到足底和土地息息相關,開始知道意志和行動互相配合,前面的每一個海市,每一個蜃樓,都是提醒著我們「嚮往」;1996《第八年:萬歲萬歲萬萬歲》在一場迷離的聲音旅程中,探究口號背後究竟是祝福,盲目的跟從,還是對當權者的無極膜拜;2002《第九年:九》是一場實驗影像、聲音、燈光、舞台,重新演繹「指」、「望」、「方向」和「行動」的多媒體劇場旅程;2011《第十年:文化大革命》正值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以文化和革命為創作起點,從大大小小的革命切入思考個體、群眾、領導;組織、政府、國家;人民、文化和革命的互動關係。
《百年》系列以其獨特的實驗性及藝術視野,獨特的結構形式、表現手法,和舞台技巧,打破了傳統舞台常規的表達方式,為香港劇場帶來前所未有的藝術空間,並將劇場藝術擴展至對人類社會整體的關注。
《百年》系列也是一場浩浩蕩蕩的集體創作運動。這個集體慢慢擴大,參與思考、創作的演員也越來越多。不同專業的演員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解讀所給的命題,在溝通與默契中和導演架構《百年》的舞台呈現,而創作過程中的有時出現的意見不合,也促使各位創作者探究更深的問題。《百年》工作坊中,榮念曾帶領上百位年輕力量進行跨地域的創作考量。在創作《第九年:九》時,榮氏與四川省川劇學校青年川劇團的演員們的隔空合作,通過文字、問卷通信了解演出者對於舞台、創作的想法。《百年》系列也曾與各類文化的大師合作,用不同的形式動態建立舞台之上的更多層次。聲音、音效、舞台科技等創新元素的加入,也逐漸豐富《百年》的表達方式,帶觀眾從不同感官解讀舞台符號,和舞台上下的探索。
《百年》系列曾在新加坡、日本、香港、台灣上演;曾經目睹《百年》的觀眾,也和我們走上一路坎坷的革命。2022《百年之孤寂第十一年:觀自在》,讓劇場的符號超越年齡的限制,也帶領觀眾在年月累積中慢慢解讀舞台上符號和自己的關係。慢慢成長、沉澱的《百年孤寂》精神,也在這四十多年內肆意生長,建立又超越其本身,這些意圖有了生命力。
《百年》系列是場不會停止的前行,也是一個創作者們嘗試擺脫敘事的框框的過程,引領觀眾以嶄新角度看小說,看劇場,還原劇場藝術純粹的根本。在40年中不斷演變、成長的《百年之孤寂》,成為了當下的時代曲。進念今年延續這場歷險,我們都將繼續跟著前方的嚮往,在集體中獨立前行,眾生旅途中認清自己鍥而不捨的魔幻現實。